摘要:離開老家工作在外地,心里常將故鄉惦記。美麗的三江土是我的根,只是回家的路讓我受了不少的苦。
回家的路
文圖/文化信使 史慶友(遼寧阜新)
離開老家工作在外地,心里常將故鄉惦記。美麗的三江土是我的根,只是回家的路讓我受了不少的苦。
早年,走的是一條坑坑洼洼的山區土路,石頭擋道,不管多急也走不快。天冷,孩子凍得直哭。小嘴翹起,這樣冷咱們別回爺爺家過年不行嗎?看著孩子的眼淚,我的心里很不舒服,期盼有一天,也同城里人一樣能走寬闊平坦的柏油路,回家過年也能夠邁開大步。
家鄉的路,在我的記憶里留下故事無數。
改革開放進行時,山里人找到致富的路。要想富,先修路。鄉親們起早貪晚開山劈石修出一條寬闊的路。后來,國家的“村村通油路”工程讓家鄉鋪上了柏油路?;丶也辉偈请y事,腳步輕盈,歌聲伴我走在回家的路上。
改革開放在深入,回家不用再邁步,輕踏油門,小轎車一溜煙,路邊樹飛速后退,幾十里的距離只一支煙的功夫,老爹的酒還沒燙熱,我們已經進了屋。
老爹常常對我們說,現在的人都會“武術”。古人說:日行千里是飛毛腿。如今,飛毛腿也都落了伍。千里京城一日還,兩頭還見日頭。老爹的比喻真貼切,我們的生活真富庶。最美的回家是自駕轎車,心里真舒服?;丶业穆?,越走越寬闊,感謝黨的富民好政策。
小鏈接史慶友,今日朝陽網文化信使。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舊廟鎮政府退休公務員,朝陽農學院畢業,省、市、縣三級作家協會會員;市、縣詩詞學會會員,高級畜牧師。多年堅持寫作,作品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文化內涵。有作品發表于《遼寧日報》等媒體。出版了散文集《心語》《心曲》,分別獲蒙古貞文學獎、阜新文學獎。攝影作品《村頭》在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攝影展中榮獲一等獎。在網絡上發表作品200萬字,多次參加網絡征文并獲獎。
[編輯 雅賢 編審 春語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