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賞閱中原老師繞口令《绱鞋》
文/文化信使 吳守貴(遼寧朝陽)
這是一則寫一個媽媽為兩個讀書兒子绱鞋的繞口令。
某小區有戶尚姓人家,十三歲的哥哥叫尚小學,七歲的弟弟叫尚中學。哥哥尚小學,在中學讀書,弟弟尚中學,在小學讀書。尚小學讀中學沒有新鞋,尚中學讀小學沒有新鞋,母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,夜以繼日地趕绱新鞋。
绱完讀中學的尚小學的鞋,又绱讀小學的尚中學的鞋。哥哥尚小學穿著新鞋上中學,弟弟尚中學穿著新鞋上小學。
這則繞口令看似簡單,其實很見作者的深厚文字功底。首先他設計了“尚姓、上學、绱鞋”三個名詞的組合。又設計了“尚小學與上小學”“尚中學與上中學”幾乎相同的兩組詞,起碼對聽覺是完全一樣的。其次,還設計了哥哥叫尚小學,弟弟叫尚中學,故意引起讀者們的錯覺。正因為有了這些精心設計的“包袱”才使這則繞口令新穎別致,繞口燒腦,繁而不亂,津津有味。
賞閱這則“绱鞋”繞口令,讓我想起了小時候,家里爺爺奶奶、爸爸媽媽、還有我們兄弟姊妹五人,共九口人。媽媽除了伺候一家老小吃喝拉撒外,最繁重的活就是做九個人的鞋。打布袼褙,搓麻繩、納鞋底,做鞋面兒,最后绱鞋幫。
納鞋底兒是最苦最累的活,媽媽幾乎天天挑燈夜戰,孩子們都睡醒一覺了,媽媽還在一針一針地納。大人孩子等著穿,就是回娘家住幾天,都得帶著鞋底、鞋幫去,回來帶著鞋回來。
現在日子好過了,媽媽卻走了,只留下無盡的思念……
2021.05.19
附:
王中原繞口令第315則——绱 鞋
十三的哥哥尚小學,
七歲的弟弟尚中學。
尚小學,上中學,
尚中學,上小學。
哥哥沒有上錯學,
弟弟沒有上錯學。
哥哥學名尚小學,
弟弟學名尚中學。
尚小學上中學沒新鞋,
尚中學上小學沒新鞋,
母親夜以繼日绱新鞋。
绱完上中學的尚小學的鞋,
又绱上小學的尚中學的鞋。
尚小學穿著新鞋上中學,
尚中學穿著新鞋上小學。
有五至八句,閱者嫌繁;
無五至八句,聽者難懂。
閱時可略,說時不宜省。
2018-02-28 09:43
小鏈接吳守貴,遼寧省建平縣人。1950年5月18日出生。196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,1978年6月畢業于南京工程兵工程學院,高級工程師。熱愛文學,喜歡旅游。著有詩詞集《夕陽韻語》《金秋韻語》。2010年6月退休。2012年8月加入朝陽市金秋文學社,現為今日朝陽網文化信使,朝陽市作家協會、詩詞學會會員,遼寧省散文協會會員。
[編輯 雅賢]